人物
时段
朝代

禪宗部類
密教部類
新編部類
法華部類
中蜂悬小径。虚窅洞长幽。片瓦含金刹。千秋负 范畴。
天风穿石吼。海浪拍空流。安得常来此。同君老一丘。

为避城中暑。来游小洞天。石楼侵翠色。松榻护岚烟 (第 0524a 页)
。擘破三玄作两边。忽尔郭郎丝线断。依然窦八布
衫穿。从教破屋随红𦦨。留得茎茅翠拂天。

** 谢傅 复初
医士

老去偏多疾病侵。扶持衰幻曷堪任。袪寒必藉绵州
附。养胃还须上党参。思邈岂无援世术。毗耶徒有利 (第 0724c 页)
童子形像。左手执青莲华。右手执金刚藏。经
挟坛轮四周梵书五字心真言。而 复初
勿令
错谬。烧种种香。散众名花而供养之。阿阇梨
即结金刚印。如法诵持。诵已即引弟子入坛。
受三摩耶耶 (第 0396a 页)
五字随即被编排与五脏,五种自然与人文现象,五方佛,五部,
五大等等作一一对应。随后,T907将秘密教 范畴
「悉地」划分为
上中下三品,然后将此三品悉地与三组分别由五梵文字母构成
的陀罗尼作一一对应:阿鍐览唅 …… (第 0394a 页)
容为重点:(1)破地狱思想(T906);(2)将包括阿鍐览唅
欠五字在内的佛教(特别是密教)的五重性 范畴
与以五行为中心
的中国传统的五重 (第 0394a 页)
范畴
相比照,使之一一对应(T905)。 …… (第 0394a 页)
赫然出现于
三仪轨中;更为触目惊心的是T905竟然网罗了不下十数个中
国固有的,以五行为中心的五重性 范畴,
诸如五味,五季,五气,
五方,等等。

其三,三仪轨中的某些思想,如明显的金胎互輮倾向,显然
出现于 (第 0396a 页)
为了特别强调本经
所论述的七谛学说是耆那教教义的精华。因为七谛学说在耆那教
理论体系中属于「正见」的 范畴。
耆那教认为,观点指导行动,因此
最主要的是树立「正见」。有了正见,自然会产生相应的正智与正
行。】 …… (第 0359a 页)
「灵魂」尚有差异。耆那教的命是一种纯粹精神,是世界的基本
原理,是万物含灵的依据,是耆那教哲学的基本 范畴
之一。为了避
免与人们通常理解的「灵魂」相混淆,在此仍译为「命」。耆那教对
命有一系列详尽的论述,参 (第 0360a 页)
见第二章至第四章。

非命(ajīva)是与命相对的一种基本原理,也是耆那教哲学的
基本 范畴。
它大体相当于物质和物质存在的条件。详见第五章。

漏(āsrava)是耆那教基本概念,也是佛教常用的 …… (第 0360a 页)
ś ca.)」

【〔注释〕
这两节意为应按§1.6提出的那两种方法来观察这
两节提出的这十四个 范畴,
才能證得谛义。推而广之,也可用这种
方法考察一切事物,得到对事物的正确认识。耆那教认为,上述十
四个 (第 0361a 页)
范畴
中,§1.7提到的六个 (第 0361a 页)
范畴
是最基本的。以观察「漏」为
例,就必须把握:(1)定义(nirdeśa),即怎样给它下定义?(2)所 …… (第 0361a 页)
),存在
于哪一段时间内?(6)区分(vidhāna),怎么分类?而§1.8所讲的八
范畴
则是根据不同对像、不同情况分别提出的,即所谓「应机而
设」。所以,后八个 (第 0362a 页)
范畴
的内容与 (第 0362a 页)
范畴
有所重复。如果以
§1.8所提的八个 (第 0362a 页)
范畴
来观察「正见」,则可知:(1)存在(sat),正见
祇存在于部分众生中,不存在于非众生中。(2)数量 …… (第 0362a 页)
)、「不显现,」(aniḥsṛta)、
「非言诠」(anukta)、「恒常」(dhruva)等六种 范畴
及与上述
六种 (第 0365a 页)
范畴
相反的少数、少种、缓慢、显现、言诠、变化等六种 (第 0365a 页)
范畴。

就是说,感官智可以认识事物的数量,事物的种类,事物的速度,可
以认识明显的或隐藏的事物,可以认识 …… (第 0365a 页)

色(rūpa),一般指物质性的具体事物,与
「名」(nāma,精神性本原)相对,是印度哲学的重要 范畴。
本节意为直观智虽然可以超越时空去认识事物,但它所认识
的对象,仍然是具体的物质性的事物。】 …… (第 0367a 页)
即,空衣派把火、风都归入不动者的 范畴。


*** §2.15

根有五种。(pañca-indriyāṇi.)」

【〔注释〕
参见 …… (第 0376a 页)
是实体。(dravyāṇi jīvāś ca.)」

【〔注释〕
命、非命是耆那教总括世界的两个基本 范畴,
一个 …… (第 0407a 页)
此(即)为漏。(sa āsravaḥ.)」

【〔注释〕
「漏」(āsrava)是耆那教思想的基本 范畴
之一,参见
§1.4,指外界的物质性的业漏入命。本节进一步解释所谓漏入,就
是身、语、意三种作为。要 …… (第 0418a 页)
āmnaḥ.)」

【〔注释〕
「个性」(nāmna)是耆那教用于对业进行分类的一种 范畴,
详见§8.5、§8.12。】

*** §6.22

与此正相反的(行为,使)善良的个性的(漏
得 …… (第 0423a 页)
āyasya.)」

【〔注释〕
「妨害」(vighnakaraṇa)也是耆那教对业进行分类的 范畴
之一。详见§8.5、§8.14。】


** 第七章

*** §7.1

所谓禁誓是禁止杀生、妄 …… (第 0425a 页)

(二十八种愚痴可大体分为)见与行的愚
痴,(而后者又可分为)有秽浊与无秽浊的感受。(上述四
范畴
又各)可细分为三、二、十六、九种——即:(三种见
的愚痴,为):正见、邪见、两者的混合;(二种行的愚 …… (第 0435a 页)
》又把「见的愚
痴」、「行的愚痴」、「有秽浊的感受」、「无秽浊的感受」并列起来,作
为组成愚痴的四个 范畴。
「有秽浊的感受」(kaṣāyavedanīyā),分成「无终随缚」、「无舍弃
的覆障」、「舍弃的 …… (第 0436a 页)


【〔注释〕
本节解释§9.2所讲的随观。

「省察」,又叫修习,参见§7.3。这儿提出了十二个 范畴,
认为
它们是省察的对象。所谓随观,就是不断地省察它们。】

*** §9.8

所谓艰苦,是为了不 (第 0443a 页)
。信此经之德。非盖世才能可并。盖世才能。纵
与夺自在。不过四海之内。得證妙性。则直下返本
还元。明善 复初。
致中庸于不偏不倚。岂盖世才能
之可并哉。此所谓道之妙道也。吾佛为天下人之
人者何。生即有目顾四方。手 (第 0507b 页)